阜新城内的战斗,在街巷间激烈地进行着。“雪狼”凭借对城市脉络的熟悉,不断穿插分割,但敌军残余力量的抵抗依然顽固,尤其是在一些核心区域,利用坚固建筑负隅顽抗。
“夜莺”带领一个侦察小组,在一条名为“柳条巷”的狭窄巷道里,遭遇了敌军一个隐蔽在二层小楼里的机枪火力点。子弹如同泼水般从窗口倾泻而下,将巷口完全封锁,压制得他们抬不起头,也阻碍了后续突击队的推进。
“见鬼!这位置太刁钻!”一名队员缩在墙角,子弹打在身后的砖墙上,碎石飞溅。
“夜莺”试图寻找迂回路线,但两侧都是高墙,后方是开阔地。强攻必然伤亡惨重。就在她快速思索对策时,旁边一扇原本紧闭的破旧木门,突然“吱呀”一声,裂开了一道缝隙。
一双警惕而苍老的眼睛从门缝里望出来,快速扫过“夜莺”等人身上的联军军装,尤其是他们臂膀上那个显眼的狼头标志。
“老总……这边……”一个压得极低的声音从门内传出,带着一丝颤抖,却异常清晰。
“夜莺”没有丝毫犹豫,打了个手势,小组几人迅速鱼贯钻入那扇木门。门在后面被迅速闩上。门内是一个狭窄的院落,堆着些杂物,一个头发花白、穿着打补丁粗布衣服的老者紧张地看着他们。
“老总,你们是……是林司令的队伍?”老者急促地问,眼神里带着期盼。
“林司令?”“夜莺”微微一怔,随即明白过来,这大概是对林锋的尊称。她点了点头,“我们是东北民主联军,‘雪狼’团的。”
“真是你们!”老者脸上露出激动之色,压低声音,“俺听人说你们打回来了!街口那个楼里的遭殃军(指国民党军)可祸害人了!俺家后墙挨着那楼,有个堆柴火的夹道,窄是窄点,能绕到他们屁股后头!”
“夜莺”眼睛一亮!这简直是雪中送炭!她立刻让老者带路。果然,在院落最深处,有一个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的狭窄缝隙,穿过之后,竟然直接通到了那栋二层小楼的后院!
“谢谢您,老乡!”“夜莺”郑重地对老者道谢。
“谢啥!快去吧!盼着你们早点打胜仗哩!”老者连连摆手。
有了这条隐秘通道,“夜莺”小组如同神兵天降,突然出现在敌军机枪火力点的侧后方。几声精准的点射和一枚扔进窗户的手榴弹,瞬间将这个顽固的火力点拔除。巷口的通道被打通了。
类似的场景,在阜新城内多处上演。
周大海带领突击队进攻一个由学校教室改造的敌军据点时,久攻不下。一个穿着学生装的半大孩子,冒着流弹从废墟里钻出来,塞给周大海一张揉得皱巴巴的纸,上面用炭笔画着据点内部简单的结构图,标注出了守军人数和机枪位置。“俺……俺趴在墙头看的……”孩子说完就飞快地跑开了。依靠这张草图,周大海调整了攻击重点,一举攻克了据点。
胡老疙瘩的爆破队需要炸药,但后勤一时跟不上。一个原本沉默寡言的药店伙计,在“雪狼”队员帮他从着火的家里抢出老母亲后,偷偷找到了他们,指引他们找到了敌军撤退时没来得及完全销毁、隐藏在废弃地窖里的一小批炸药和雷管。
甚至,一些原本对战争充满恐惧的普通市民,在看到“雪狼”队员宁愿自己挨饿,也将随身干粮分给饿得奄奄一息的孩子;看到他们严格遵守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”,不拿群众一针一线;看到他们拼死保护平民躲避炮火后,也渐渐消除了隔阂与恐惧。他们或许不敢明着帮忙,但会在“雪狼”队员经过时,默默递上一碗水,或者用一个眼神、一个不易察觉的手势,指明危险的方向或敌人的藏身之处。
这些点点滴滴的“民心助力”,看似微小,却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它们为“雪狼”提供了最及时的情报、最隐秘的路线、最急需的物资,以及最重要的——精神上的支持和认同。
林锋在临时指挥所里,听着各分队汇报这些情况,心中感慨万千。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“启明星”老吴曾经说过的话:人民军队的根基在人民。即便是在最残酷的城市攻防战中,这依然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。
“雪狼”的锋刃之所以无坚不摧,不仅仅在于其高超的战术和精良的训练,更在于其身后,站着千千万万渴望解放、并用各种方式支持着他们的人民。这股无形的力量,汇聚成了最强大的“民心助力”,推动着他们在这座城市的血脉中,不断向前,直至最终的胜利。